
雙寶超喜歡KiDiDOC系列點讀童書,媽咪覺得這系列非常適合3歲以上小童閱讀,因為語言發展已成熟加上好奇心旺盛,你知道大腦什麼時候,知識吸收的速度最快嗎?就是當人感到越有趣、越開心,學習效果越好唷!

所以這系列不管是3歲小童還是國小生,透過動手玩過立體書每一頁,發現不同的驚喜與趣味,翻閱、尋找、觀察、思考,隨孩子「好奇」的天性,用「玩」的方式進入知識與科普的世界。
KidsRead|KiDiDOC 超好玩互動知識書 第1輯的《100個為什麼?》、《動物大解密》、《下面有什麼?》就讓孩子感到非常感興趣,常常自己拿起來點讀,而第二輯的《驚奇恐龍世界》、《人體大發現》、《太空有什麼?》一樣由盧卡與小瑪姊弟為主角,帶著孩子逐一探究恐驚奇恐龍世界、人體大發現愛上獨一無二的自己,以及搭乘火箭趟刺激的太空冒險!登上月球、穿梭太陽系各種星體,探索更遙遠的宇宙,最後安全重返地球。

由法國廣受歡迎、三大青少年出版社Nathan出品,兼具美感和互動性的知識百科,並且被翻譯成27種語言暢銷全世界,大量翻翻、轉動及抽拉機關,動手玩中學科普知識,深受全世界孩子及家長的喜愛。

青林出版社還特別為台灣孩子,編寫錄製了中文情境故事音檔,點讀就能聆聽一連串的故事情境,非常深受3歲以上的孩子喜愛,也和一般知識點讀書做出特色差異。

而第二輯的《驚奇恐龍世界》、《人體大發現》、《太空有什麼?》,確實比第一輯知識更深入,適合四歲以上孩子閱讀,一路使用到國中都沒有問題。

全書情節連貫,以家庭生活互動為主軸的故事結構完整,以兒童視角讓孩子更容易理解,超值音檔多達3000個,書中的每個角落小細節都能找到驚喜,點讀筆主導權掌握在孩子自己手裡,讓寶貝自己主動探索生活知識,學習吸收效果最好。
《驚奇恐龍世界》


目錄共有17個單元:
有趣的骨頭(恐龍化石)、看起來像真的、恐龍生活的年代(三疊紀、侏儸紀、白堊紀)、故事從頭說起(恐龍的祖先)、真的?假的?(趣味問答題)、哈囉,大傢伙(梁龍)、精彩的恐龍大戰(霸王龍與甲龍)、穿戴盔甲的恐龍(草食性與肉食性恐龍)、小恐龍的誕生(慈母龍)、雄性之爭(三角龍的打鬥)、上天下海的恐龍、恐龍世界紀錄(趣味問答題)、群居的恐龍(腕龍)、恐龍末日(恐龍的滅絕)、我們周圍的恐龍(恐龍與雞的關係)、知識小考驗、恐龍族譜。

有趣的骨頭
全家人陪弟弟盧卡一起參觀「驚奇恐龍世界大展」,爸爸考驗姊弟兩人恐龍的英文 Dinosaur 是什麼意思,原來是由英國學者在1842年創造的字,意思是「可怕的蜥蜴」。恐龍和蜥蜴真的有點像呢~
但目前為止都沒有人親眼見過恐龍,會發現恐龍是古生物學家在地底下發現恐龍的遺跡,再提供給藝術家會畫出來。


也因為恐龍化石都不完整,所以可以打開書上的箱子,裡面有五塊劍龍骨骼,書頁上的劍龍骨骼模型缺了好幾塊,可以引導孩子動手幫忙拼湊劍龍的骨骼化石喔!

如何將恐龍重現在現代人面前?展覽中影片是以迷你書方式呈現,清楚介紹古生物學家從挖掘到拼湊重建呈現的過程。

看起來像真的
科學家將劍龍重建完,取名為劍龍是因為牠的背上覆蓋骨板,意思是<屋頂上的爬蟲>。打開這頁馬上能看到超大立體劍龍,寶貝驚呼連連,點讀還會撥放劍龍的聲音唷!

而劍龍是什麼顏色呢?其實科學家其實並不確定恐龍的真實模樣,只知道牠的皮膚很厚,而且背上的骨板可能會改變顏色,用來吸引雌劍龍和嚇走敵人。

將書轉到另一面,可以看到另一個顏色的劍龍喔!

恐龍生活的年代
恐龍生活的年代主要是「中生代」,這個時代又分為三疊紀、侏儸紀、白堊紀。在兩億五千兩百萬年前,地球經歷了一場大災難,導致陸地和海洋上的大多數動物都滅絕,這就是三疊紀的開端,恐龍的崛起。

恐龍不是最早出現的生物,但牠卻是最有名的生物,而恐龍是等到侏儸紀才變成霸主。

可以看到目前發現最大的恐龍「巴塔哥尼亞巨龍」,牠伸長脖子,可以從三層樓高的大樹上吃到葉子!

故事從頭說起
導覽解說員幫大家解說導覽,介紹恐龍的祖先是誰?原來是主龍類衍伸而來。盧卡問電影侏儸紀裡面的恐龍都是真的嗎?解說員解釋電影裡的恐龍其實都是電腦動畫製作而成,目前的科技還無法複製恐龍。不過電影裡提到的「恐龍是恆溫動物」是真的。過去科學家認為恐龍和鱷魚一樣是冷血動物,但現在科學家認為,恐龍實際上應該是恆溫動物,否則無法維持活力來奔跑打架。

超愛KiDiDOC系列都有翻翻QA,雙寶超喜歡真的?假的?透過翻翻玩機關學知識。

哈囉,大傢伙!
這頁主要介紹超大型恐龍<梁龍>,原來梁龍是草食性動物,會吃花和果實。而梁龍的身高體重也是非常驚人,光是脖子就有六公尺之長,尾巴九公尺,還好有八十塊脊椎骨讓牠支撐長長的脖子和尾巴。梁龍的體重約20公噸,大約是四頭大象的重量,這裡描述得很好,因為就連媽咪自己對20公噸都沒概念,但如果說是4頭大象就更能具體有概念呢~

用手轉動書頁上梁龍的尾巴,梁龍就能吃到大樹上的葉子唷

精彩的空龍大戰!
霸王龍是知名度最高的肉食恐龍,霸王龍會埋伏打獵,用爪子把對方翻過來,用利齒咬住對方,再用強壯的下顎將肉撕裂。電影裡常將肉食恐龍做成反派的角色,但其實恐龍沒有分好壞,因為需要生存填飽肚子、保護自己的小孩。

抽拉霸王龍嘴巴的機關,霸王龍就會張開血盆大口露出利齒。

穿戴盔甲的恐龍
小瑪和媽媽一組,盧卡和爸爸一組,全家玩起「恐龍大對抗」遊戲,兩人各抽一張恐龍圖卡,比較體型、防禦力和攻擊力,強者獲勝!


跨頁的左半部都是草食恐龍,右半部則是肉食動物,點擊恐龍圖片會發出恐龍叫聲,點讀文字會撥放科普小知識,掀開翻頁機關有恐龍骨頭,這頁大量翻翻機關孩子很喜歡。

小恐龍的誕生
來到虛擬實境互動體驗區,探索觀察小恐龍寶寶的出生過程。慈母龍一次可以生下二十五顆蛋,和成年恐龍比較起來,恐龍的蛋其實很小,剛孵化出來的慈母龍寶寶,身高體重只有媽媽的十八分之一。

掀開迷你書小翻頁,不同形狀得恐龍蛋裡面有各種恐龍寶寶。

雄性之爭
兩隻雄性恐龍可能會為了競爭地盤或吸引同一隻雌恐龍的注意而打起來。兩隻三角龍形狀很像,是依照頭盾、角的形狀和大小來辨認。點擊立體機關恐龍還會發出恐龍叫聲:看我的頭槌。

上天下海的恐龍
有棘龍能在水中生活,翼龍會飛但只能算是「飛行的爬行動物」。海龜和恐龍算是同一個時代的動物,而且恐龍會游泳喔!但科學家認為住在海邊或水邊的恐龍通常會游泳,而且懂得捉魚來吃。

群聚的恐龍
腕龍群居的恐龍,不管到哪裡牠們成群結隊的搬家,是因為原本的樹葉被吃光了,搬家才能找到足夠的食物。
腕龍跟手臂有什麼關係呢?原來腕龍原文意思是長臂蜥蜴,因為牠們的前角比後腳長。
牠們在移動時會把年幼的小腕龍圍在中間,以免被掠食者攻擊。
恐龍末日

打開這頁馬上翻出超大火山爆發機關,讓寶貝充滿視覺刺激,點擊火山還能撥放音效聲。
恐龍究竟是怎麼消失的?原來是六千六百萬年前,印度火山爆發,持續了數千年,還有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掉在現在的墨西哥一帶。這項天災使大氣層中充滿細微粉塵,遮住太陽光,導致植物死亡,草時恐龍接連死亡,肉食恐龍也活不下去了。

我們周圍的恐龍
科學家現在證實,鳥類不只是從恐龍演化而來,而是根本就是恐龍!而雞和恐龍都是生活在侏羅紀的近鳥龍遠親。


轉動書頁上的大轉盤機關,公雞就會搖身一變變成「近鳥龍」,也就是雞的祖先。

知識小考驗
看完整本《驚奇恐龍世界》,大孩子就點進入知識小考驗,這本從3~4就能開始讀,一路讀到國小國中都沒問題。

打開到最後一頁是個立體大摺頁,可以看到恐龍分類年代及分類演化順序,這點真得很棒!連對恐龍完全沒有概念得孩子都能很好理解,喜歡恐龍的孩子更是不能錯過,上面的圖片及文字也都有點讀功能唷!
《人體大發現》

媽咪是護理師,看到這本真的覺得很有趣,以孩子角度去設計內容,讓小小孩也能淺顯易懂,非常大推這系列,那我們就趕快繼續看下去吧!

盧卡和小瑪帶領孩子進入人體世界,身體好像照了縮小燈,從嘴巴進到人體裡
探險,認識各部位器官、精密的大腦及五感運作,讓孩子更了解自己的身體。
《人體大發現》的目錄背景圖是腸子,總共有16個單元:
身體裡藏著什麼(肌肉骨頭)、嘴巴裡(牙齒舌頭)、食物的神奇旅程(腸胃)、大腦(神經系統)、眼睛和鼻子(視覺和嗅覺)、喂?你聽見我說話了嗎?(聽覺)、這些奇特的聲音代表什麼?(趣味問答題)、肺和心臟、血液、骨骼和肌肉、皮膚和毛髮、長大(性與生殖器官)、你是獨一無二的(基因)、不可思議!(趣味問答題)、和寶寶一起(懷孕)、知識小考驗。

身體裡藏著什麼
盧卡拉肚子去看醫生,但因為明天要科學博物館看人體展,盧卡不想一直跑廁所,所以提前一天改快去看醫生。盧卡好奇地跟醫生詢問許多問題,醫生介紹消化器官不同作用功能,主要由大腦發布指揮,讓身體各器官分工合作,盧卡又對骨頭很好奇,人體有兩百多跟骨頭,有肌肉骨頭就能讓我們走路行動。
這頁打開馬上看到超大頁立體機關,正面是四個不同年紀及種族的人,而背面則是介紹細胞、大腦、肌肉及骨骼的作用功能。

嘴巴裡
但不幸遇到博物館休館,兩姊弟只好回家看去年小瑪買的人體圖鑑。

打開這頁馬上看到口腔特寫,掀開大舌頭機關,可以看到唾液噴出,原來我們每天能製造0.5~1.5公升的唾液,分量足以裝滿一個水瓶。
打開這頁馬上看到嘴巴大特寫,讓盧卡驚呼連連很酷啊!小瑪笑說連蛀牙都看的一清二楚。為什麼會蛀牙呢?因為嘴巴的殘留食物,會將口將轉成酸性特質,這些細菌會在牙齒挖洞造成蛀牙。這裡蛀牙的原因及過程說明的很淺顯易懂。
點擊每顆牙齒還會撥放牙齒的名稱,例如臼齒、犬齒、門牙。連這部分細節都處理得很好,可以引導寶貝觀察牙齒形狀差異。
左下角還有一個神奇小挑戰,用毛巾將舌頭壓乾,再將一小撮砂糖放在舌頭上,會發現完全沒有味道,但如果口腔有口水,又發現味覺恢復能感受到甜味,真的超級神奇又好玩~

食物的神奇旅程
介紹完口腔則是進入胃,將食物吃下後會進入胃,在食物抵達胃之後開始被分解,被分解後稱為<食糜>,大約二至四小時慢慢進入小腸。

小腸有六公尺,許多皺褶增加吸收面積,讓更多營養物質透過小腸進入血液,
大腸吸收水份,經過大腸後食物進入直腸,然後直腸裡面的大便,累計到一定的量就會告訴大腦,你就會想上廁所囉~
動手轉動轉盤機關,可以透視小腸及大腸內運轉狀況。

打開直腸翻翻機關,可以了解為什麼大便會有臭味及不同形狀顏色糞便代表意義。

大腦
盧卡被螃蟹夾到大喊很痛,會感到疼痛是因為有痛覺神經,神經傳到大腦,大腦在傳遞訊息用手將螃蟹拍掉,大腦,速度高達每秒120公尺,比跑車的速度還快!


大腦真的很厲害,負責指揮身體所有器官,讓人類可以思考、移動、看東西及做許多事情。
大腦雖然厲害但非常脆弱,還好頭蓋骨很堅硬可以保護脆弱的大腦。從不休息的大腦,即便在我們睡覺時大腦仍持續工作,確保我們身體運作。


大腦還可以控制情緒,所以2~3歲的孩子有情緒上的困擾是很正常的,因為孩子的大腦還在發展,隨年紀和大腦發展,會越來越好的唷~
媽咪想到以前學生時代,念書看原文書看的頭昏,沒想到其實可以透過如此有趣的方式來學習,真的很棒!

眼睛和鼻子
奶奶帶小瑪盧卡姊弟倆去花店買種子。來到花店馬上聞到花香,祖孫一起討論嗅覺、味覺神經及視覺神經。

這裡也延伸到為什麼有鼻屎?原來鼻子每天都會產生一到二公升的黏液,鼻屎就吸入的灰塵和鼻黏液混合而成的。
打開翻頁機關,視覺神經介紹非常清楚,不僅眼睛內部構造,連影像投入到眼睛內的流程都以圖片呈現,搭配文字點讀文字說明非常清楚好理解唷!

喂?你聽見我說話了嗎?
小瑪被樓下奇怪聲音嚇醒,趕快叫盧卡起來,但盧卡感覺都沒聽見,小瑪就說「你的耳朵被耳屎塞住了嗎?」,因為耳多接收聲音,是透過薄薄耳膜震動,就像打骨一樣,震動再透過耳朵裡的小骨頭接、傳遞。

打開耳朵翻頁機關點擊,可以聽到耳膜、聽小骨、耳蝸、三半規管及聽覺神經,這點做的真的很厲害,連聽小骨都能點讀撥放。

這些奇特的聲音代表什麼?介紹人體許多聲音例如:打嗝聲、放屁聲、打噴嚏聲音﹑腸蠕動聲音。

肺和心臟
盧卡說上次健康檢查他的肺活量是全班一好,媽媽說這代表盧卡肺功能很好。
媽媽和小瑪一起跟盧卡說明,肺功能運作方式及原理。


爸爸今天一早有重要會議,誇張地說緊張到差點忘記呼吸、緊張到心臟怦怦跳。爸爸趁機跟盧卡說明心臟功能及原理。
心肺單元做的非常精緻有質感,媽咪超級愛,因為以前念書時心肺系統是比較艱深的單元,但這裡做成立體翻翻機關,可以一層層打開來認識學習。
翻翻機關先是肋骨、肺臟及心臟,就像一層層揭開好奇心及依序解答。心臟還有做紅色動脈血及藍色靜脈血顏色差異,雖然這裡沒有特別提到,但彩色圖片有程現出來真的很用心。
心臟翻翻機關有三層,主要是介紹心臟血流方式,左心房右心房連瓣膜都畫出來,真的好細緻!

血液
盧卡玩躲避球時不小心跌倒流血,小瑪帶盧卡去找老師擦藥。

老師幫盧卡消毒傷口,而且因為血液裡面有白血球,會攻擊不好的微生物保護身體。紅血球可以為肌肉﹑大腦還有所有細胞提供氧氣;白血球可以對抗病菌;血小板可以幫助血液凝結。

媽咪才剛在心肺系統說沒有動靜脈,血液單元就特別介紹動脈、靜脈差異,真的很棒。小瑪順道分享之前課堂有上過內容,動脈將血液從心臟運送到各器官,靜脈則將血液從器官運送回心臟。
血液單元將動脈靜脈介紹得很清楚,連紅血球凹狀圓盤形狀都呈現正確,內容及品質真的很棒!

骨骼和肌肉
盧卡跌倒去看醫生,看到其他病人車禍照X光,醫生說一般骨折大約需要六個禮拜後才能痊癒,骨骼大部分由蜂巢狀的結構組成,就像非常堅硬的海綿,肌肉收縮則可以拉動骨頭。

大腦控制肌肉、肌肉收縮牽動骨隔做動作,例如二頭肌、三頭肌。

轉動骨頭機關可以控制前臂擺動。打開包紮手臂,可以看到裡面骨折,還有兩個翻翻機關可看到骨頭六周後痊癒。

皮膚和毛髮
小瑪心情不太好,因為班上有一位同學得到頭蝨,老師說頭蝨會透過帽子、圍巾等傳染給別人,所以全班都要檢查。

回家後媽媽說明頭蝨和頭髮直或捲沒有關係,不同髮型是因為基因遺傳。

打開翻翻機關,可以看到皮膚內部結構,有汗腺、豎毛肌、毛囊及神經等,因為毛囊裡面有神經,所以拉扯毛髮時會感受到疼痛。

長大
小瑪老師明天開始請產假,小瑪問老師以後她也可以生小寶寶嗎?老師說等小瑪長大後才能生小寶寶。而男生和女生性器官不同,男生有陰莖、睪丸;女生則有陰道、子宮及乳房。因為男女生差異,人類有辦法生下小嬰兒。

小嬰兒是如何來的?這裡說明很正確的性教育,因為一般父母沒辦法或害羞無法很正確給予性觀念。老師說父親將陰莖把精子存放在母親的陰道內,然後的精子進入媽咪的卵變成受精卵,細胞分裂最後變成一個小寶寶,旁邊還可搭配售精選圖片更好理解,非常推薦大家一定要帶孩子看這個單元,性教育從小做起。

你是獨一無二的
因為老師明天準備休產假,小瑪回家好奇地問媽媽小寶寶在肚子內長什麼樣子?
說到這裡小瑪阿姨也快生產囉!小瑪超想看小寶寶樣子,盧卡說小寶寶不都長一樣嗎? 媽媽說每個孩子都是各自父母染色體混合的結果,這種混合決定了性別、眼睛的顏色、膚色、頭髮、身高等,所以每個人都長的不一樣。

媽媽跟盧卡介紹細胞,每個細胞都由細胞核控制,而細胞核裡面有染色體及DNA,我們長相外觀等都由DNA所決定的。打開細胞翻翻機關就能看到細胞核,裡面有染色體及DNA圖案。
每個人的指紋都是獨一無二德,就連雙胞胎也不例外。這裡有一個小挑戰可以帶著孩子玩,用可水洗的筆為大拇指上色,在紙上蓋手印,觀察寶貝的指紋是螺形紋、弧形紋,還是箕形紋?
不可思議!翻開這裡媽咪看到好多小知識連我以前都沒學過,例如:身體會改變嗎?終其一生,身體裡的細胞都不斷地更新、再生。當你五十歲時,你的骨架已經改變四次、肺已經改變六百次、皮膚已經改變一千三百次、胃已經改變四千五百次,但大腦中的神經元年紀,永遠與你的年紀一樣。(這說明了大腦六歲以前腦神經最活耀,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和寶寶一起
小瑪盧卡陪阿姨產檢做超音波,看到超音波的寶寶產生許多疑問。
醫生說阿姨這胎可以足月生產,這裡說明早產兒與足月兒差異,想到我們家雙寶就是32周早產兒呢!

受精卵幾天後就會在子宮著床,大概四周後開始發展心跳,這時候的寶寶身長四公分,體重約一公克,大概像一顆小豌豆。大概二十周時寶寶已經長大許多,此時身高約二十三公分,體重三百八十公克,也發展出聽力能夠聽到媽媽的心跳聲,及爸爸的聲音。寶寶九個月時頭已經朝下準備出生囉!
這裡有介紹肚臍和臍帶,非常值得介紹給孩子認識,雙寶都曾經問過類似的問題呢!點擊胎兒會撥放胎內的心跳聲唷!

知識小考驗
看完本這後大孩子就能夠過知識小考驗來測驗自己,是否都學會了呢?題目都不會很艱深,一定都是前面內容介紹過的問題唷,只要有認真親子共讀,媽媽寶貝都能輕鬆作答。
《太空有什麼?》

搭乘火箭趟刺激的太空冒險!登上月球、穿梭太陽系各種星體,探索更遙遠的宇宙,最後安全重返地球。

《太空有什麼?》目錄頁是火箭,總共介紹16個單元:
太空、月球、火箭升空、登月任務、人造衛星、太空中的動物(趣味問答題)、太空居所(國際太空站)、太陽系、火星、衛星上的海洋(土衛二)、太空探索的成就(趣味問答題)、更遙遠的宇宙(銀河系與系外行星)、住住看別的星球、一切從這裡開始(太空梭的製造)、我們的大飛船:地球、知識小考驗。

太空
自從盧卡報名參加太空總署活動後,盧卡非常興奮睡不著覺,在參加活動前沒想到爸爸還幫他準備露營體驗看星星。
全家人一起看星空認星座,聊到北極星可以在沙漠中指引方向。媽媽說天空中最亮的其實不是北極星,而是太陽,只是因為晚上太陽在另一面我們看不到。

盧卡說曾在書上看過星座是古人在觀察星星時想像出來的圖形。爸爸說大部分的星星都是恆星,跟太陽一樣會發亮,但也有少部分行星不會自己發亮,只是反射太陽的光。這裡也介紹到行星和恆星差異,而行星不會發光,只會反射恆星的光。

月球
接著全家人移動到海邊,看到的月球更清楚更大。月球是地球的衛星,這塊大石頭繞著地球運轉,它是地球唯一的衛星。其他的行星有數個衛星,向火星就有兩個小衛星。

盧卡夢想是當太空家,盧卡說明月亮、地球、太陽的相互位置,除了會影響月亮從地球上看起來的形狀。打開翻頁機關可以看到滿月、上弦月、新月及下弦月,排列出太陽﹑地球與月球順序,讓孩子輕易了解,正是小學五六年級的自然課學習內容。

火箭升空
全家人抵達太空總署,導覽大哥哥說明無法看到真實火箭升空狀態,但可以觀看之前紀錄影片。真實的太空船可以分成載人太空船及無人太空船,無人太空船通常是用來載送人造微星,將其送上太空,人造衛星是用來觀察地球與月球的儀器。

右下角迷你書有介紹知名太空人,裡面其中也包含女性唷!

登月任務
這裡介紹太空衣及裝備各種功能,太空人必須穿上重達140公斤的太空衣,加上月球上也沒有廁所,所以太空人竟然得穿尿布!
太空人的背包裡面裝有重要的水和氧氣。

動動小手就能幫太空人脫下一件件厚重的太空衣囉
目前只有美國人成功登入太空,但俄羅斯和中國都有人造衛星上去了,但不用擔心美國是唯一登入的人類,因為大家都悠簽屬條約,太空屬於全人類的東西。

人造衛星
這裡介紹太空中的望遠鏡及各種衛星型號名稱功能,對一般人來說可能有點艱深,但對於喜愛太空的孩子,是很棒的認識唷!

原來不只人類登入過太空,還有許多動物都曾登上太空,例如:黑猩猩、狗、蠑螈、水熊蟲、斑馬魚。翻開機關可以認識這六種太空動物英雄喔!

太空居所
太空人一直漂浮在太空中,長期下來對身體肌肉骨骼其實不太好,所以為了太空人身體健康,他們每天都要運動保持體能。

太空站中的廁所非常小,所以太空人必須練習上廁所,要是便便的碎片飄走了,還得迅速把它找回來。而且為了不讓尿液漂走,所以太空人必須使用水循環系統來上小便。
太空人可以吃火箭帶來的各種新鮮水果、罐頭食品及甜點等,不過在失重環境下人類的味覺較不敏銳,因此食物通常都會辣一點。

太陽系
太陽系是指太陽、小行星、彗星和圍繞它旋轉的塵埃匯集而成的星系。每顆行星繞太陽一圈時間都不同,打開翻頁機關可以看到八大行星繞太陽一圈的時間,其中水星最快只需要三個月,地球一年,而海洋星則需要一六十五年,如果人類住在海王星上,一輩子也過不完春夏秋冬。

除了地球以外,其他行星命名都源自於希臘羅馬的神。
寶貝特別喜歡這頁的八大行星翻翻機關,打開每顆行星都能獲得小知識。
火星
這裡介紹探測出車,探測車是一個可以在地球上操控的機器人,它每天在行星表面移動幾公尺,拍攝照片、分析岩石成分、尋找生命的蹤跡。
火星上都是紅色岩石和土壤,盧卡希望用探測器分析土壤。目前已發送超過三十台探測車到火星,未來仍會持續增加,來更了解火星。
打開迷你翻翻機關,裡面有常見的問題,例如人類什麼時後能去火星?登上火星需要多少時間?人類能居住在火星上嗎?都是很棒的問題來刺激啟蒙孩子的好奇心。

衛星上的海洋
「土衛二」,位於土星的最外環,離地球太遠,太空人無法前往,主要它有危險的輻射。這一切都要感謝卡西尼號探測器,它的照相機和分析器讓人類能更進一步認識土衛二。

更遙遠的宇宙
我們處於銀河系,光是銀河系就有兩千億顆行星,整個宇宙有數千億的星系。而科學家是透過克卜勒望遠鏡和巡天衛星觀測星系,發現星系有各種形狀。
旋轉機關轉盤可以看到其他星系圖案及名稱喔!

住住看別的星球
盧卡依照那天參觀的模型,製作了指揮倉的儀表板,準備帶小瑪飛往理想的星球。科學家已證實需要光,而生命除了光還需要水才能生存。
盧卡還買了這本觀測儀器的書,以迷你書程現,裡面介紹天文望遠鏡款式、各種探測器款式及功能。

一切從這裡開始
小瑪盧卡參觀太空科技研究中心,這裡是太空旅行的起點。比醫院還乾淨的無塵室工作環境,所以進入到裡面工作的工程師都須穿無塵衣。
打開翻翻機關可以看到空中起重機,點擊還可以聆聽到固定式起重機、空中起重機、隔熱罩及探測車。

我們的大飛船
小瑪認為越了解太空的事情,越懂得珍惜地球,因為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只有地球能孕育生命。地球就像一艘太空飛船,地球真的是很特別的寶藏,教育孩子保護地球、珍惜資源。
打開這頁看到超大顆地球,點擊地球上的小動物,還會發出不同動物叫聲唷!不得不再次稱讚KIDSREAD點讀筆做的非常細緻、靈敏。

地球、知識小考驗
學習完太空小知識,大孩子可以做小考驗,這裡內容問題大約是小學生到國中生程度,不過太空主題本身就比較難,一樣帶著啟蒙有趣的心情陪孩子親子共讀、玩中學即可唷!


每本書都有附一張隨身點讀小卡,第二輯套書總共三張。點讀小卡可以自由點選想聽的情境故事,最下方還有單曲循環、洗耳的主題音樂及伴唱模式。讓孩子走到哪都能透過點讀小卡,隨時都能輕鬆聆聽學習。